终于产出了一篇专业文,干货有多少可能在表面上看不太出来,看官们可以仔细思考思考,如果有共鸣和不同的看法欢迎一起交流,这是我这段时间的产品设计心得,总结一下,现在的UI设计师真是太不容易了。
Decision And Thinking
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往往大部分UI设计师会出现细节纠结症,例如样式的选择、文字的细微调整、排版拿不定,有时觉得几种布局、层次单独看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互相不能结合,而业务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设计方案都能讲出自己的道理来,这时候设计师就会被动的陷入拿不定主意的漩涡,到底哪种方案最好。这里就会涉及到成本权衡和回归目标两个问题上来。
所谓的成本包括开发、认知、用户还有业务,一个产品的最终呈现一定是成本权衡的结果,权衡成本之后迅速做出决策,也是设计师重要能力之一,否则大家都会陷入无限的纠结中去,影响判断和效率。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陷入权衡的漩涡之后,设计师能否立马回到最初的背景及目标再思考方案,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当你深入细节又被细节纠缠住的时候不妨脱离方案本身来思考。
这里举个case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为了表现商品售卖的进度,设计一个进度条。讲到进度条大家心里一般会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他会有3种状态:满、不满和空,那么为了表示商品售卖的进度,第一反应商品应该是越买越少的,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进度条由100%逐渐减少到0的过程的样式,也符合恐惧营销的的心里学理论,配合上库存xxx的字段,应该是一个不会错的方案。but,我们发现有部分电商应用与之相反,他们采用的是进度从0到100,突出的是热卖程度,选用的字段是已抢xxx件/已售xxx件。
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不一样的感官和认知,第一种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商品越来越少,即将售罄,很紧迫。第二种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买的人越来越多,激发用户好奇心。两种表现形式给用户的感知。怎么选择?
继续思考,回过头来看需求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用户感受到商品的稀缺还是热卖的程度?同时在做这个需求的时候做过一些简单用户调研,只有仅剩和已抢这一组字段变量,样本选择了自己设计组同事和几个用户,第一个问题是这两种进度条在第一反应下,哪种你看的懂?一共8个样本都选择了第一种方案。第二个问题:第一反应下你们更想买哪一组商品,这个问题其实不够准确,用户给的反馈是都差不多,55开。
继续思考,用户角度是怎么看这个进度条的?是仔细解读,还是匆匆一瞥?这里又可以分为有目标购物和无目标购物两种类型的用户,有目标购物的用户进度条对其刺激会更明显,但这里无需进一步探究。当然我们还可以用ab测试来看看这两种方案对转化是不是有帮助。所以结合用户的认知感官和心理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
严选和考拉选择的是第一种形式,淘宝和京东选择的是第二种,没有派别之争,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Research
UI设计师这个角色现在的生存环境越来严峻,比较尴尬的一点是交互能力没有交互强,视觉能力没有视觉强,有时候又什么都要做,但是又什么都做不精。所以我一直认为UI设计师可以走两条路,一条是视觉,一条是综合。如果选择做视觉,你需要精通各种风格的表现,能够轻松驾驭,形成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果选择综合,需以用户体验为目标,深入探究业务、行业、用户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能力是交互、产品、以及用户研究。
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重复工作被做成了工具化,智能化,并不只是banner可以被工具化。我们是否可以预想到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产品可以同质化,通过设置参数来定义颜色,大小,通过库来选择相应的组件和控件,我们正在做的组件库、dpl其实就是这些工具的基础模型。那时候UI设计师的价值就会非常低,一切都将变得更懒更简单,说不下去了,焦虑。
Guide
很多团队都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设计规范系统,平台越大越需要有系统化的规范来整合不同业务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对内或者对外的文化。设计规范的作用想必大家都明白,我们需要根据规范来保持统一,但又需要根据规范来创新,来延展。规范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产品而言的,而是整一个企业的文化以理性的方式呈现在产品上。把规范比作橡皮泥,对外,他可以形成许多中不同的形状,但他的本质还是一个黑色质地柔软的橡皮泥,而不是黑色的橡胶,也不是蓝色的橡皮泥。对内,他捏成的形状都差不多大小,外观或许有差异,有不同的调性,但是组成都是黑色的橡皮泥。
借用冯叔在站酷文章中引用的一个例子,如何让你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小小的区域中,加上各种限制条件作出合理的设计。一个产品或许能够轻而易举的整理出一套规范,但是这不是成熟体,他是否拥有可扩展性、可包容性、可变化性是真正在产出规范时要注意的。
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在多个产品上使用一套规范从而出现的变化和统一性的把控。举个例子,例如有n条产品线,有些产品的调性接近,有些业产品的差异很大,那么该如何统一每个产品线之间的设计规范,比如一个表单高度,在制作规范时不能只定义一个表单高度的值,而是需要将可扩展的属性和适用的场景都列举出来,这样其他人在不同场景或者在不同产品线上设计时都能做到相应的灵活性。给规范一个严格的基础值,在这个值上可以扩散出多样化,那么基础值一定是要可经得起推敲,能够追溯的。
即便在一个产品中也会出现多种场景需要同一控件的不同样式的使用,这里我们最好使用一下归类的方法,看一看是否这些场景真的属于完全独立的场景,还是属于同一场景的不同分支,还是完全都独立的不同场景。像这样的判断和决策需要设计leader和各主设一起把握,会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也还在逐步摸索中,如何能够让设计规范成为企业产品的一根魔法棒,蚂蚁的企业级ant design是个很好的例子,设计语言不仅仅可以在一个企业中辐射,也可以辐射到整个行业或者商业生态圈,在把握了原则和遵循一些自然规律之后,都会衍生出属于自己产品的特点。
Try More
你想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成就,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光知道还不够必须亲身参与,甚至主导。当你真实参与过或者主导过一个项目之后,你的收获远远比只做UI执行要大的多。在几个月前接手了一个项目,接手之前还不知道是个多烫手的山芋,真实扎进去做了之后会发现水很深,当然水越深锻炼效果就更好。尝试和大家聊聊我是怎么做这个项目的,以及收获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调研过程就不发了会涉及到商业机密。
这次接道的需求是基于业务和战略方向的产品改版,没错,是ued推动的一个版本,我们的产品分为卖家端和买家端,目前产品侧重于卖家,而我负责的则是买家端,具体步骤就不赘述了,在这个大项目的前提下,目标其实是很明确的,就是提高转化率,一个很玄的目标,看起来简单,实则水很深。然后我们需要去分析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转化率低,通过分析数据和用户调研等一系列方法论之后,我们大致清楚了问题的所在:板块分割太多,用户对板块的内容敏感性差,对c端的产品定位不够明确,核心功能被弱化大大降低了用户购物的效率。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沟通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一直在锻炼的方面。一个需求是否顺利同样会牵扯到许许多多的因素,例如:
1.需求产生的节点在整个项目迭代中的那一部分,是否有其他需求和其有冲突(当时正值双十一)。
2.该需求的价值是否明确,老板和高管是否对该需求的价值、产品定位都认同 。
3.资源是否都已协调到位,资源跟进日期和对接人是否到位,各资源方交付 deadline是否确认,并且通过邮件确认。
5.输出的方案是否有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导入和支撑。方案是否能形态化,而不是临时解决问题的方案。
6.方案的容错性、新老版本兼容 。
7.开发周期的确定是否需要跨版本,技术评审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是否有可替代方案等
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过程挺坎坷,只考虑到了聚焦和效率两个原则,但是对于电商的c端用户来说是不够的,某些功能和模块需要有他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让用户上瘾,通过触发、行动、酬劳、投入4个节点让用户持续产出,做出对用户来说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冰冷无感的东西。上瘾模型之前有人在网上发过类似的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大家也可以去看看《上瘾》这本书。我们需要做符合人性而不仅仅是符合逻辑的产品。
30天内日均下单转化提高了4个百分点,用户满意度也提高了不少,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成绩了。上线之前的埋点必不可少,上线后的数据跟踪有利于我们继续优化产品。项目总结就是全程参与并和产品一起主导了整个改版,收获颇丰,不足之处还是有很多比如对于业务并不是非常深入、产品底层逻辑的了解不够。总之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都去尝试一些综合性的工作,有挑战也有很多乐趣与成就感。
相关文章--《产品经理如何持续积累、不断提升?几个常用的小技巧》
填写下面表单即可预约申请免费试听!怕钱不够?可先就业挣钱后再付学费! 怕学不会?助教全程陪读,随时解惑!担心就业?一地学习,可推荐就业!
©2007-2022/ www.aaa-cg.com.cn 北京漫动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2034770号 监督电话:010-53672995 邮箱:bjaaa@aaaedu.cc